top of page

探生物之谜,寻自然之美

  • Emma Zhu
  • Sep 29, 2024
  • 3 min read

你如果哪天有空去上海的复兴公园那一带走一走,说不定就会碰见一位在玩摄影的老先生,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,专心致志地给身边的小鸟、昆虫拍照。烫得平整的白衬衫被汗水微微浸湿,晒得黝黑的脖子上挂着有些老旧的尼康相机,花白的鬓角下是少年般明朗的微笑......


我的爷爷出身于一个平凡的农村家庭,住在茅草盖的房子里的那种,祖祖辈辈都以手工业为生。从能记事起,他便对乡下的动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无论是捕鱼捉虾,还是抓蝴蝶和昆虫,亦或是观察鸟类,他都不在话下。“每到夏天那种闷热的夜里,蛙叫声就是一大片”,对于乡下的夜晚,他是这样形容的。他还总喜欢去到养牛的人家,骑在别人家牛的背上,到处玩耍,“这个牛和我要好的不得了,因为我几乎是天天去的。”他说到这儿,爬满皱纹的脸上浮现了孩童般的自豪模样。当时的他并不知道,这份对大自然的热爱,为他与生物学缠绵不绝的一生,默默埋下了伏笔。


“高中毕业后啊,我第一想到的就是去读生物,当一个生物学教授。”他说到。当时意气风发的他,刚刚成年,内心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,期待着自己某一天能在生物领域上有所成就。上大学后,他遇到了我的奶奶,两人一拍即合,在对生物学的热爱上更是志同道合。可是,好景不长,一系列变动导致他们不得不中断在上海的学业,前往好几百公里外的江西井冈山老区的部队农场,进行再学习。


“没能完整地把本科读光,我至今都很遗憾,这导致了我之后工作和做研究,很多知识都要从头学起。”说罢,他摇摇头,叹了口气。不过,爷爷骨子里的韧性和对生物学的热爱不允许他就这样向命运低头。他亲自联系了大学的老师,向他写信,请求老师为他寄来备考的书籍。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,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刻苦自学,和奶奶一起考上了研究生,而他则回到了上海母校华东师范大学,攻读硕士学位。“我舍不得离开老区中学的同事和学生,但为了深造,不得不告别了我的第二故乡——江西泰和。”爷爷饱含热泪,踏上了回上海的班车。


在华东师范大学当研究生的三年时光一晃而过,他跑遍周边各个海岛采集实验需要的标本,完成自己的论文。毕业后,他留校又教了四五年书,并迎来了去欧洲的机会,进行了对媒介生物的研究。


“我把感染了细菌的蜱虫切成一片片的组织切片和超薄切片,分别放在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,仔细观察细菌在不同发育阶段蜱虫体内的分布和数量变动,就可以得知细菌是如何在生物体内不断迁移和增值的了。”哪怕描述时隔数十年的研究,他仍绘声绘色,不改当年的激情。最终,他是在唾液腺中发现了大量的细菌,首次用详实的证据证明了蜱虫可以通过唾液,在叮咬宿主过程中传播细菌,这种细菌是一种螺旋体,属于莱姆病(lyme disease)。他的相关研究发表于著名的中、外专业学术期刊,如AcarologyParasitology Research、《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》等,这是最令他自豪的一项成果。


他的学术之旅并未就此结束。之后的一段时间,他参与了生命科学学院的多个研究,在网上有记载的,共40余篇相关研究论文,被引1000余次,一直截止到2007年,我出身的前一年。


退休后,他重拾了儿时的热爱。我印象中的爷爷,总是背着相机包,孜孜不倦地记录着身边出现的小鸟、昆虫等小动物。当我问他为什么喜欢摄影时,他是这样回答的:“发现身边的生物美,自然美,是很让我陶醉的一件事。这是我的爱好,是对我生活的充实和激励。每次发现一种新的生物,我都会特别开心。”


如今即便年事已高,他仍会有时间就出门摄影。他说:“如果身体允许的话,我还是很喜欢去观鸟、拍虫的。这是一种放弃不了的爱好,想到了就会去做。”


近期,他回到了年轻时学习、教书、科研的华东师范大学,将自己拍摄的鸟类影像分享给了华东师大的学生们观看,并为他们开展了鸟类讲座。据生命科学学院的描述,他对于生物的热爱,对知识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探究欲,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们,犹如烈日中的一汪清泉,激励着学生们砥砺前行,不畏艰难。


 
 
 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Comments


  • Instagram

Stories of Time

123-456-7890
info@storiesoftime.com

© 2023 by Stories of Time. All rights reserved.

Contact Us

Send a Message

bottom of page